辉煌收官“十二五” 良好开局“十三五”

文章来源:县统计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08 阅读: 次    【浏览字号选择:

----正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十二五”期间是正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转轨变型的突破跨越期。五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类挑战,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着力打基础、破瓶颈、增后劲、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县域发展态势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至2015年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8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1.30%;人均生产总值1.43万元,是 “十一五”末的1.7倍,年平均增长11.30%;其中:第一产业9.1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9倍,年均增长9.7%;第二产业完成1.8亿元,只占到“十一五”末的74.9%;第三产业完成14.9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38:16:46调整为2015年的35.3:7:5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6万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2%;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4%;大口径财政收入2.2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08倍,年均增长1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7倍,年均增长17.8%。据公安年报统计,2015年底总户数77708户,户籍总人口24.45万人。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5年全县常住人口18.21万人,城镇化率31.58%,人口出生率13.5‰,死亡率6.34‰,自然增长率7.16‰。


——农业经济稳中有增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0年9.49亿元增加到2015年15.76亿元,年均增长10.67%。其中,农业总产值13.57亿元,年均增长10.8%;林业总产值0.28亿元,年均增长1.36%;畜牧业总产值0.86亿元,年均增长9.16%;渔业总产值0.02亿元,年均增长21.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3亿元,年均增长13.5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28.17万亩到27.12万亩,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9万吨。五年累计新栽苹果11.5万亩,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9.82万亩,水果产量10.99万吨,增长7.92%。其中苹果产量由“十一五”末的5.38万吨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0.29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7万亩增加到5.15万亩,总产量由2.04万吨增加到4.73万吨。新增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8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4500户;收购烟叶31.3万担,创税6765万元;瓜菜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建办产业联合会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0户、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主要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贯标生产,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农民收入的85%以上。


深入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6.5万亩,兴修水平梯田13.7万亩,完成流域治理1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46.87%提高到50.41%。

——项目工作成效翻番

至2015年末,全县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72亿元,增长10.53%。其中:第一产业10.78亿元,增长24.37%;第二产业59.67亿元,下降1.54%,其中工业投资15.73亿元,下降14.79%;第三产业37.07亿元,增长31.97%。“十二五”期间累计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451个,总投资达442.83亿元,投资总额是“十一五”时期的5倍。宁长二级公路、西周公路相继建成,省道303线正宁段提等升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27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受到交通运输部表彰。嘉峪川引水枢纽、永和塬供水、四郎河护岸等骨干水利工程全面竣工,全县供水能力达到113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县城“四大板块”及9个小城镇建设强力推进,县城东口改造、污水处理厂、客运服务中心及宫河垃圾处理场等相继建成,新建市政道路5条6.6公里,铺设供排水及通信管道26.7公里,连续五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

(一)工业经济实力提升。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2173万元,比上年增长4.5%,比2010年9250万元增加292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1.0%。

(二)工业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开发工业产品7类,55个品种。其中获省级名牌产品1个(绿源公司曹杏脯),市级新产品28个,培育甘肃真粮液公司曾良牌、亿耕公司亿耕牌、长兴日化公司西北美牌等全省著名商标3个。

   (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三大产业聚集区:一是围绕周家工业集中区形成以煤炭、石油开发为主的首位产业及服务能源开发的下游产业区域;二是围绕县城工业集中区形成农产品加工区域;三是在县城以外九个乡镇布点安置的非公经济组织和小微企业。

(四)园区承载能力加强。“十二五”期间,县城工业集中区,结合县城东关出口改造工程对园区的主干道路进行了建设,实现“六通一平”,入住企业13户;周家工业集中区,实施了横二路纵四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修园区道路3.8公里,配套完成燃气、供暖、供电、通讯、亮化等工程,两个工业集中区发展形象总体提升。为了规范集中区企业的入驻与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正宁县工业集中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对入驻集中区企业的条件、优惠政策、组织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非公经济发展迅速。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做大数量扩规模、做优体量强实力”的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优化服务环境,促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总量迅速增加、领域逐步扩大、结构日趋优化的良好局面。

(六)油煤产业进展加速。“十二五”规划中的油煤产业五大工程:二级运煤通道已建成交付使用;核桃峪煤矿主、副、风、措施井全部贯通;副井工业广场地面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已经建成。自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92.31亿元。正宁电厂目前取得了国家发改委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正在开展项目核准等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706亿元。电厂供水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及用地审批。罗川煤田,已完成普查详查,目前正在做总体开发规划编制工作;石油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累计布设石油探井124口,生产井29口,生产原油71115.6吨。

(七)“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环节,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益。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组织中小企业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的培训,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利用商务拓展市场。

——消费需求不断增强

(一)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正宁县消费品市场呈现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稳中趋缓、消费层次提升的态势。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61.6万元,比上年增长8.88%,是201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5%。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的3017元攀升至2015年8180元,年均增长22.1%。

 

(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消费品市场四个行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所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由“十一五”末的9.7%提高至“十二五”末的11.6%。

 

(三)限上企业单位数逐步增多。2015年,全县共有商贸流通企业38户,分行业看,批发业企业有11户,零售业企业22户,住宿业企业3户,餐饮业企业2户。按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9户,占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的23.68%,限额以下29户,占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的76.32%。

从“十二五”期间,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变化来看,2010-2015年间,企业数量分别为2户、3户、5户、6户、9户,企业数量逐年呈现小幅增长趋势。

(四)城镇区域消费拉动有力。“十二五”期间,正宁县城镇化进程稳步加快。城镇市场零售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正宁县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03097.9万元,占全县零售总额的69.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5863.7万元,占全县零售总额的30.8%,城镇市场带动作用明显。

(五)零售业支撑作用明显。商品零售作为消费品市场的主要消费形式。2015年,全县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7053.1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9%。零售业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主导军。

(六)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人们对衣、用、住、行及其他享受类商品的需求增多,消费升级明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汽车成为推动市场消费的主打商品。随着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汽车特别是私家车消费发展速度空前高涨,成为消费市场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据统计,2015年,城乡居民汽车类消费增长了32.1%。二是家用电器升级换代如火如荼。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的延续,带动了全县“十二五”期间家用电器的消费升级,提升了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档次。据统计,2015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平均拥有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的拥有量为121台和51台,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17台、14台。三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商品类,如移动电话、电脑、数码照相机等成为居民消费新亮点。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由2010年末的19台和139部增加到2015年末的34台和206部。2015年,城乡居民通讯器材类消费支出增长15.2%。

(七)网络销售亮点逐步凸显。近年以来,全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供销、邮政及大型龙头流通企业、电商企业的主体作用,全县城乡电商开始“悄然布局”,拔地生根。成立了正宁县瑞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聚鑫农村电商中心,作为全县电商孵化基地,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在全县共建成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10个、带动发展个体网店300多户,连接起了3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群众提供特色农产品代收代销、生活用品网上代购、农资供应等便民服务,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15年,正宁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2475.2元,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元,达7633.8元,同比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995.2元增长到2014年的19845.7元,净增7850.5元,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445.2元增长到2014年的5841元,净增2395.8元,年均增长14.1%,增速高于城镇0.7个百分点。


(一)增收渠道拓宽。与2011年相比,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304.66元,年均增长7.2%,经营净收入2474.39元,年均增长28.9%,财产性收入1356.54元,年均增长45.8%,转移性收入339.61元,年均下降7.5%。

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33.8元,同比增长11.6%。与2010年相比,2014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94.2元,年均增长18.6%,家庭经营收入3128.3元,年均增长15.4%,财产性收入218.2元,年均下降10.4%,转移性收入500.5元,年均增长10.6%。在近几年各种利好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居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在收入的四大项构成中,城镇居民的工资、经营、财产,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收入和转移收入都表现出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农村的财产性收入和城镇的转移性收入增速都略有下降。

(二)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81.4%,比2011年下降14.9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占比为11%,上升4.8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比6%,上升4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比1.5%,下降1.7个百分点;201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4.1%,比2010年上升4.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占比53.6%,上升2.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比3.7%,上升6.1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比8.6%,上升1.1个百分点。    从结构变化来看,农民收入从以家庭经营为主转变为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双足鼎立的格局,转移收入的作用逐步加强;城镇居民收入虽然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但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占比加大,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十二五”期间,随着正宁县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民收入年均增速明显快于城镇。2011年至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快3.1和7.4个百分点,2013年至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快10.1、2.1和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快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一五”末的3.48:1下降到“十二五”末2.94:1,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年缩小,城镇化建设的累计效应正在显现,农民收入正在加速向城镇居民收入追赶。


——扶贫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全面打响以通村公路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农民“五变”为内容的富民产业培育“两大攻坚战”。全县117个机关单位、4080名干部,对口帮扶94个行政村、7313户贫困户,累计落实帮扶物资1.7亿元,帮办实事2230件。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6.33万人减少到2294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576元增加到4986元,贫困发生率由29.5%下降到4%以下,1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稳定脱贫,率先在全市实现整县脱贫目标。农村基础条件极大改善,新修通村油(水泥)路504公里、砂石路469公里,建成客运站点61个,村民小组通等级路率提高到35%,行政村通等级路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905处,解决了7.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县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完成农网改造278公里,改造低电压村(组)58个,村组通动力电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旧房(窑)992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48人、生态移民120户529人。特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苹果面积达到19.82万亩。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94年;改建维修校舍24.63万平方米,新增教学设备1.8万套(件),乡镇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两基”、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4所,小学87所、教学点16个,初中8所,九年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30282人,其中幼儿园5837人,小学14287人,初中5766人,普通高中3927人,中等职业学校465人。共有教职工3038人,其中专任教师2916 人,专任教师中幼儿园 318人,小学 1377人,初中 793 人,普通高中350人,中等职业学校78人。2015年高考二本以上进线419人,进线率为23%,较2014年提高2.45个百分点。全县校舍总建筑面积36.32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小学8.73平方米,初中23.84平方米,高中22.16平方米,中等职业学校30.1平方米。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创作文艺作品25部,地方史志工作获国家、省市表彰;调令关森林公园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秦直道遗址被列为国保单位,红色旅游景区、黄帝文化景区建设全面推进。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庆阳(正宁)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组织参加了庆阳市农耕节等香包展销活动。完成了“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木偶戏》初本,申报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文化产业新增法人企业4家,法人单位机构数达到59家;从业人员达到3900人;增加值完成0.92亿元。

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全年实施各类卫生项目219个,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完成整体搬迁,县医院被评为省级爱婴医院,中医院成功晋升“二甲”,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7个,床位657张;卫生技术人员474人,其中:执业医师143人,执业助理医师55人,注册护士172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4%。

科技应用推广成效明显。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83个,申请专利262项,科技贡献率达到48.4%。2015年共论证储备科技项目22个,争取项目资金104万元。实施关键技术项目7项,引进省级以上新品种5个,推广高新技术及实用新技术12项,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个。全年专利申报55件,授权5件。

二、区域发展态势

--——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比。2015年正宁生产总值完成25.89亿元,人均14235元,分别是全国49351元的28.84%、全省26165元的54.41%、全市27366元的5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75.2元,分别是全国31195元的72.05%、全省23767元的94.56%、全市23426元的95.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3.8元,分别是全国11422的66.83%、全省6936元的110.06%、全市6945元的109.92%。

--——与全市各县区比。从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总量居全市第八,增速居第五,占全市总量的4.2%;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总量居全市第五,占全市总量的8.9%;从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总量居全市第五,占全市总量的7.3%;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总量居全市第七,占全市总量的3.2%;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市第八,占全市水平的95.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二,占全市水平的109.92%。

--——与毗邻地区比。从生产总值看,2015年生产总值比宁县的63.48亿元少37.59亿元,仅占宁县总量的40.8%;比彬县的170.01亿元少144.12亿元,占15.2%;比旬邑县的104.92亿元少79.03亿元,占24.7%。从财政收入来看,2015年全县财政收入比宁县的1.67亿元多0.13亿元,占107.8%;比彬县的10.2亿元少7.98亿元,占21.8%;比旬邑县的2.24亿元少0.02亿元,占99.1%。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5年比宁县的23168元少692.8元,占97%;比彬县的33873元少11397.8元,占66.4%;比旬邑县的28409元少5933.8元,占79.1%。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5年比宁县的6824元多809.8元,占111.9%;比彬县的11291元少3657.2元,占67.6%;比旬邑县的9614元少1980.2元,占79.4%。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正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仍属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仍是全县基本特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经济总量弱小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矛盾突出。我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近15个百分点。虽然可以实现全县整体脱贫,但小康实现程度还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建设滞后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大、返贫率高,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18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二是重大项目不足与基础欠账较大的矛盾突出。全县缺乏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投资对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矛盾突出。煤电首位产业开发尚未见效,地方工业明显短腿,第三产业相对弱小,凸显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农业方面,产业化程度低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

四是基础支撑的“瓶颈”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立体交通的构架还没有形成,城乡路网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出境道路通达通畅程度不高;基本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支撑保障能力不足,水质型、工程型缺水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尚不能满足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五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缓慢,改善环境质量压力较大。耕地占补平衡与建设用地保障的矛盾依旧突出,水土流失未得到全面治理,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压力的矛盾仍然较突出。

六是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共享资源依然缺乏,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供给保障水平低,加快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创新驱动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动力支撑不足,创新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

七是思想观念滞后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矛盾突出。唯“区位论”、“资源论”、“条件论”的意识依然存在,经济外向度较低,创新内动力不足,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十三五”规划目标及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正宁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我国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长期专项债券贷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一系列新导向、新举措,为我县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特别是国家和省上为革命老区“量身定做”的一系列倾斜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陆续释放,市上提出构筑“五区一极”发展支撑,将有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民生项目落地实施,为我县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自身发展看,我县具有占据先机的巨大潜力,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从省市重视支持的程度来说,还是自身独具的优势来看,都有良好的叠加机遇和诸多的优越条件。

--——政策支持力度增大。国务院批复出台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这些重大举措会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所传递和带来的政策之优、含金量之高、支持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后发优势凸显。我县是陇东能源基地建设的重点县,油、煤、气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尽管目前能源产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但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和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动力源,相对传统和现代新生产业而言,具有市场风险相对小的特性,这种特有的先天自然禀赋,决定了未来五年我县跨越崛起的必然性。

--——区位条件相对优越。我县位于关陇分界处,相对全市而言,地势低坦、雨热充沛、农业耕作精细、土地产出率较高,是“陇东粮仓”的核心和全市农业主产县,深受关渭农耕技术余惠和西咸经济圈辐射,这对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发挥区位优势十分有利。

--——生态环境基础优厚。我县东靠子午岭,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既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广阔空间,也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承载力。

--——发展基础实力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容提质、优势资源开发、主导产业装大、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改善、改革开放、民主法制与神会管理等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县未来率先实现跨域崛起的坚实基础和物质保障。

放眼世界,环顾周边,审视正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有许多利好政策和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正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形势任务,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盯“一个目标”(稳定脱贫奔小康),实施“四大战略”(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推进“六大工程”(党建保障引领、特色农业提升、煤电产业增效、城乡建设提质、文化旅游升级、公共服务普惠),打造“六大平台”(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能源低碳循环发展试验区、绿色农产品生产贸易基地、陇东南历史文化旅游胜地、黄土高原生态宜居福地),全面建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生态宜居的小康社会。

展望未来,“十三五”全县奋斗目标是:通过持续努力,确保到2018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5亿元,到2017年剩余的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返贫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2%;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地方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户左右,增加值突破1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9万吨,苹果达到25万亩左右,烤烟稳定在3万亩左右,瓜菜稳定在8万亩,中药材稳定在5万亩,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率和品牌率均达到7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左右。

(编辑:杨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