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戏楼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 作者: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4-07-02 阅读: 次    【浏览字号选择:

戏楼,也叫戏台子,是正宁演戏的主要场所。据考从明代开始就有戏楼建筑,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居多。至解放前夕,全县有戏楼120座左右。戏楼多数建在庙院内,少数建在街头,或人口密集的村落。无论建在何处,戏楼都是面向北。据说,坐北面南是尊位,所有神灵都是面南而坐,正好和戏楼相对,人们为了表示虔诚,给神唱戏,所以面北建造戏楼。

  

过去的戏楼虽然都是砖木结构,但建造十分讲究,巧匠施工,用料精良,砖包台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上蹲脊兽,壁画装饰,舞台距地面约2米左右,面积多为30-40平方米。  

建造戏楼的资金来源都是以“社”为单位筹集的。这里所说的“社”,不是行政区划,而是若干个自然村互相联系在一起过庙会、耍社火、唱大戏、供奉某一神的民间自发组织,过去也叫“社祠”、“社下”。联络关系、承头办事的人叫“会长”。要盖戏楼了,“社下”的农户按丁摊钱,也有些有钱人为了行善积福,再兴好运,主动多捐的,也有以工顶钱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戏楼就盖起来了。  

解放后,这些戏楼,有的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有的因兴办学校而拆除,有的因破“四旧”而毁坏。为了适应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后来以人民公社或乡镇为单位,在街市上盖起了砖混结构的舞台或影剧院。建造年代久远、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古戏楼惟有宫河街小学院内一处了。已被列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护。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据戏楼中梁上的题记‘岁在大清同治十三年冬月吉时上梁大吉大利’来看,该楼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是由宫河里十八社祠共同集资,四川工匠罗师筹划所建。戏楼坐南面北,面积91平方米,三叠七檩六椽升斗组合结构。戏楼总高18米,四角微翘,台基青砖砌成,高2米,台口有四根明柱,将台口分为三间,正中一间大,左右两间小。左右两间置矮栏杆,左右侧台沿亦置栏杆。台后有八扇木格。舞台宽4.1米,深9.1米。  

(编辑审核:杨保卫)

上一篇:正宁戏班

下一篇:正宁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