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戏班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 作者: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4-07-08 阅读: 次    【浏览字号选择:

解放前,正宁县没有固定的戏曲班社,只有临时拼凑的“戏班子”,自筹办自演,自生自灭。“戏班子”多由当地的商人、财主或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人倡导组建的,俗叫“全戏”。他们自筹资金,购置箱具,充当“箱主”,招募艺人,派人“领班”,巡回演出。“戏班子”都有其不成文的规矩,对艺人管束极严,待遇苛刻,稍有差错,轻则鞭打绳拴,重则经官问罪。  

艺人来源除了正宁县内少数从艺人员外,大部分来自陕西、山西等地。“戏班子”的演出,多为季节性的活动,即农闲搭班唱戏,农忙散伙自便。有些艺人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唱戏谋生;散伙后无家可归的外地艺人由“班主”供养。当时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艺人吸食大烟、嗜好赌博,唱戏所得仅能糊口,根本谈不上养家置业。散班后,无立足之地,只能在社会上流窜;还有不少艺人贫穷潦倒,无依无靠,终老他乡。  

旧社会,正宁人把“戏班子”贬称为“五毒班子”,其原因是,“戏班子”中人员结构复杂,互相倾轧严重,除了少数艺德高尚、演技卓绝、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望的艺人外,许多艺人懒馋贪占,德才两缺,加之是“凑合班子”,勾心斗角,争强好胜,互不服气,互相拆台,往往影响演出质量。又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所演剧目多无文字脚本,完全由艺人们以师带徒,口授心记,代代相传,错讹难免,因而有“十戏九不同”之说;有的有调无词,有的东拉西扯,有的角色临时顶替,只能凑合着演出罢了。所以,这种“戏班子”演出的剧目多有粗俗之嫌。  

过去的“戏班子”在管理上普遍实行“班主”(即由“领班长”、“派班子”、鼓师、板胡师组成“四大班长”)负责制;在报酬上实行“破账分红利”(按在“戏班子”中的作用,演技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分钱);在行当分工上实行“四梁四柱”制(即生、旦、净、丑四大门类为四梁,其中须生、正旦、大净、大丑为四柱)。  

据对戏剧研究有专长的原正宁县文化馆干部杨忠诚先生多方调查考证,近代活动于正宁的“戏班子”主要有:  

宫河王笃班:活动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创始人是正宁县宫河里北头村王笃。以演唱“曲子(即眉户)”、二簧(即汉调二簧)为主,兼演秦腔剧目,流动演出于正宁、宁县、长武、彬县等地,并曾在西安设地摊演出。  

罗川“地轱辘”班:大约活动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923-1925年),创始人是正宁县罗川城关路德福(外号“地轱辘”)。路系“哥老会”大爷,兼开赌场,并有保镖数人,共招募演员20多人,先唱眉户、二簧,后改唱秦腔,拿手剧目有《潞安州》,同时演《五丈原》《双合图》《王桂英哭杀场》等传统剧目。  

罗川刘振海班:大约活动在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1925-1927年)。创始人刘振海,原籍陕西旬邑底庙,后迁居正宁县罗川经商,继而“全戏”从艺。该班开始演眉户,以后演唱秦腔。演出剧目有《玉虎坠》《紫霞宫》《金将台》《八件衣》《回荆州》《进妲己》等。  

山河王阁村郑致顺班:大约活动于民国十五至十八年(公元1926-1929年)。创始人为正宁县山河王阁村“哥老会”大爷郑致顺与其弟郑致安。民国十八年,因遭年馑,郑致顺钱粮被花光吃尽,“戏班子”遂散伙。当时演出剧目有《破宁国》《忠保国》《破绳池》《下河东》《阴阳河卖水》等。  

宫河“万盛永”班:大约活动于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公元1933-1937年)。创始人是正宁县宫河街“万盛永”商号掌柜焦文恒,箱具是焦文恒(时任镇商会会长)、王从政等人以镇商会名义,集资白洋300多块从杨团总(陕西同州人)手中买来的,招募演职人员30多名,演出秦腔传统剧目。该班是当地民间“戏班子”中箱具较为齐全、演员阵容最强、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先后有陕西关中许多著名艺人参与搭班演出。  

宫河麻子沟彭五科班:大约活动于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年(公元1937-1941年)。创始人为正宁县宫河麻子沟彭五科。彭为当地富户之一,祖上田产较多,十分富有,自筹钞票800元(与银元同价)购置一副戏箱,招募流散艺人20多人,自任“班主”,巡回演出秦腔传统剧目。因经营不善,不到四年时间,原家中两顷多地(相当于200多亩)变卖得只留下四五十亩,牛羊、骡马等大部分家产都贴赔到“戏班子”上了,实在难以维系,终于散伙了。  

周家芦家堡子陶树林班:大约活动在民国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公元1943-1944年)。创始人为正宁县周家乡芦家堡子村陶树林。是购买彭五科班的箱具,收留流散艺人20多人成立的。因箱具破旧不堪,且演员行当不全,多是本地“半路出家”的戏子,因此仅活动了二年就倒台了。  

宫河、罗川“家戏班”:宫河镇北头村和罗川城关村,分别于1947年、1948年,由“社祠”筹钱,群众捐献,购置了部分箱具,由本村秦腔爱好者参与演出,群众称为“家戏班子”。逢年过节,农闲喜庆,他们就自动组织演出,自唱自乐,活跃生活。演出剧目有《秦英征西》《二进宫》《游西湖》《铡美案》《蝴蝶杯》等本戏,还有《放饭》《三回头》《杀狗劝妻》《打镇台》《捡柴》等折子戏。由于有一批秦腔爱好者的参与、农民群众的支持,这两个“家戏班子”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  

解放后,除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各生产大队组织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之外,都是国家全民所有制演出团体活动,民间不再自发组建“戏班子”。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民间演出班子的活动。  

(编辑审核:杨保卫)

上一篇:正宁皮影戏

下一篇:正宁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