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民间美术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 作者: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6-08-12 阅读: 次    【浏览字号选择:

主要有剪纸、刺绣、雕塑、纸扎,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既保持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又在发展中不断翻新技艺,并赋予新的内涵。

剪纸  剪纸源远流长,至今仍盛行全县各地。古拙质朴,厚重粗犷,古老的民俗特色浓厚,其风格趋于秀丽工整。其取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传统民俗和民间故事传说的,有表达人们热爱劳动、赞美创造的,有反映美好爱情生活的等,几乎涉及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剪纸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具有吉祥寓意题材的有福、禄、寿、喜、如意、盘长、鹤寿双全、五福捧寿、吉庆有余、耄耋长寿、长命富贵、金玉满堂、连年有余、事事如意、六合同春等;表现动物、植物题材的有十二生肖图、梅花鹿、龙、凤、麒麟、龙凤呈祥、老鼠偷油、二龙戏珠、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鱼儿闹莲、鹿衔灵芝、喜上眉梢、蝶恋花、鲤鱼跳龙门、牡丹、菊花、莲花、梅花、竹报平安、岁寒三友等。种类很多,其中美化生活环境的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花、喜笺、灯笼花等;装饰民俗活动的有喜花、寿花、礼花、供花、斗香花等。1980年,县文化馆选编《正宁剪纸》一书,收集剪纸作品43幅,其中25幅在省级刊物发表或展出过。1991年7月,剪纸能手李麦香、彭粉女、任卓芝、赵白玲、巩玉花、赵春娥、魏氏等9人的作品参加全国民间剪纸大奖赛,第11届亚运会期间在北京展出。21世纪后,文化部门对剪纸艺术十分重视,对热爱剪纸艺术的人员经常予以培养提高,在技术上予以具体指导。彭粉女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刺绣  俗称“扎花”,在广泛意义上又称为香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农家妇女的必修针工,遍及全县。其种类繁多,过去多为枕顶、肚兜、绣帽、绣鞋、袜垫、针葫芦、烟袋等生活日用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各类家用电器的护套及门帘、床围、挂图等刺绣品日渐丰富,种类繁多,其用途更具装饰性。刺绣的内容十分广泛,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民间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风格由传统的艳丽古拙趋于典雅细腻。刺绣技法多样。

本县香包以设计精巧、做工细腻、题材广泛名闻遐迩。 1987年8月,法国法中友好协会执行局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吉莱姆一行4人,曾来本县考察香包。2006年底,县域有香包专业研究机构5个,香包刺绣公司25个,从事香包生产的670户(重点户260户),从业人员14941人(刺绣能手280人),年生产能力150万件(套),销售收入300多万元。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及美国、日本、法国、瑞士、新加坡、意大利、泰国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本县香包多次出外参展、获奖、被收藏。1986年11月,在庆阳地区首届民间美术作品大展中获二等奖。次年2月,参加第20届全国轻工旅游产品展销会(武汉);5月,参加中国·山东潍坊世界风筝博览会;6月,香包《金鱼挂》获省轻纺工业厅“全省旅游产品百花奖设计三等奖”;9月,参加第21届全国轻工旅游产品内销交易会(太原)。1988年2月,《绣龙青蛙枕》获中国艺术博览会(深圳)优秀产品奖;10—11月,参加第22届全国轻工产品和旅游产品秋季交易会(广州)。1989年4月、1994年8月,在北京、兰州举办的中国第2届、第4届艺术节上,《鸳鸯长命壁挂》、《立体动物》、《五福捧寿》、《十二生肖串》、《青蛙挂香包》、《螃蟹挂生肖》、《绣龙鱼枕》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本县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组织奖。1990年,张治轩设计制作的香包参加新加坡?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次年,张治轩制作的小金鱼香包获甘肃省旅游产品博览会二等奖。1992年,张治轩制作的“双头青蛙挂件”被中国民俗博物馆收藏。1994年3月,张治轩设计制作的《小布老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2002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民间艺术大师靳之林题字:“正宁香包香天下”;5月,本县在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获团体一等奖、香包展厅一等奖、彩车一等奖,83人获奖,其中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为11、12、22、38人,王孝祥获设计奖,杨志贤、张治轩获收藏奖。2003—2006年,本县集体和个人连续4届在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中多次获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本县“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15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本县“甘肃省民间艺术家” 12 人。

雕塑  本县的雕塑艺术,最早为泥塑的陶制品。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罐、碗、壶、瓶等陪葬品,约产生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如1976年冬周家公社宫家川大队出土的人面纹葫芦口瓶。1970年,在罗川五王庄出土的唐三彩天王俑,现存省博物馆。明清后,本县民间修建庙宇,各种泥塑神像盛行。石雕艺术精妙,历史悠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雕  代表作是石狮,民间视为吉祥之物,多置于大门两侧,昂首而立,口含珠玑,双目圆睁,威风凛凛。民间现存的门墩石、拴马桩也随处可见。艺术造诣最高的是明赵氏牌坊的雕刻。“文革”期间,分别在县第一人民医院东面(今住院部)东方红广场及原商业局院内塑有毛泽东水泥像各1座,后拆除。2000年,在商业街建“开拓·希望”雕塑1座。2004年,在人民广场仿立赵氏牌坊1座和石象2个。

泥塑  本县古时就有各种泥塑陶制品和神像。过去民间逢庙会,街上卖泥娃娃的摊点甚多。明清后,本县民间修建庙宇塑神像一般为泥塑辅以彩绘,形象生动。民国时期,师彦明擅长泥塑。1980年代后,本县人盖房,用水泥和沙子制作脊兽。

木雕  自古以来,本县木雕主要有雕花门窗、桌椅板凳及棺木的“档花”。木器家具有仿明式、仿清式。21世纪初,一些艺人以树根为材料,制成各种根雕作品。如杨艺峰根雕作品多达300余件。

纸扎  主要为丧葬礼仪活动中的祭祀品,系由原始随葬品演化而来。本县纸扎艺术在清代已相当盛行,之后代代相传,历久不衰。每逢初葬、三年、迁坟等,死者亲属都要请“纸匠”扎制灵庭、靠山、楼阁、金银斗、牌楼、香幡、课幡、铭金楼、纸人、纸马、纸鹿,后又增加小汽车、摩托车、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等,在坟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并寄托哀思。本县纸扎以裁为主,容剪、凿、绑、粘、糊、绘画于一体,结构精巧,色彩鲜艳。随着时代的进步,纸扎艺术已被赋予新的内容,渗透到民间节庆、婚礼等活动之中,如扎制彩灯、彩球、彩带、花朵、各类动植物及物品模型等。

(编辑审核:杨保卫)